社会组织服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网站公告 > 公告详情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明年3月1日起实施

12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条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此次新修订的条例有什么特点呢?

  坚持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全面领导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力介绍,在指导思想中,条例明确本市坚持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进一步明确完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各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由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事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突出首都志愿服务特色

  为突出首都志愿服务特色,条例提出,本市将推动基层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等形式,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补充规定社区的工作职责,补充细化社区志愿服务内容。

  同时,建立健全本市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和本市的统一安排,在国家重大活动和政府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交流和展会等活动期间,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城市运行、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此外,条例还提出,本市将建立健全应急志愿服务、外语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开展

  医疗救护等专业志愿服务

  为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化、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条例明确,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本市志愿服务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职责;鼓励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政策导向,包括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语言翻译、医疗救护、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机制,并鼓励有关单位开放公共资源,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支持志愿者利用志愿服务工时

  换取社区服务

  社区有志愿服务需求,志愿者可开展自助、互助服务。条例提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收集、分析辖区内志愿服务需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辖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便民服务、养老助残、扶贫济困、平安建设、矛盾调解、环境卫生、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推动居民、村民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开展自助、互助。

  在志愿者保障与激励措施方面,条例提出,对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建立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累计和绩效评估制度,并以此作为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和考核表彰志愿者的依据。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对符合表彰规定的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荣誉证书。同时,增加规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支出交通、食宿、通讯等必要费用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补贴。

  条例还明确,本市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回馈机制,支持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职责,支持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开展关爱困难学生、自尊自爱教育、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

  现场问答↓↓↓

  问:在促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方面,民政部门会有哪些安排和举措?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介绍:

  社区是广大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市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的社区志愿者有193万人,已发布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近15万个。

  为了给社区志愿者提供一个畅通和规范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民政部门将指导社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服务记录、出具证明等工作;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志愿服务团体,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管理,并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据统计,全市已建立2500余个社区志愿服务站。民政部门将指导街乡、社区依托志愿服务站,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组织、服务、保障等工作机制,为开展常态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向楼门院、向居民身边延伸,构建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同时,指导街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回馈机制,鼓励广大社区和志愿服务组织制定包括服务积分、时间储蓄、居民互助等形式在内的务实管用的激励措施,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此外,本市还将继续围绕社区治理、垃圾分类、养老助残等领域推出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品牌的号召力,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市民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

  来源: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