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8810708
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通知公告 > 详情
返回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基金会作为慈善资源的重要筹集者和分配者,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时代责任。“十五五”时期,随着第三次分配作用的日益凸显和公众对慈善事业期待的不断提升,基金会必须超越传统的“资金分配者”角色,向着“慈善生态构建者”和“社会创新催化者”的战略定位升级,在更广阔领域展现专业价值与社会担当。
一、优化资源配置,从资金分配者向慈善生态构建者转型
现代慈善事业需要系统性思维和生态化布局。基金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整合、战略规划和专业判断方面的优势,推动慈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和最大效能。
首要任务是构建规划实施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资助体系。改变简单回应式、分散化的资助模式,转向基于深度调研和专业判断的战略性规划。要重点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设计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资助项目,在教育公平、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关键领域进行长期、稳定、深入的投入,致力于推动根本性解决方案的形成。
核心举措是打造赋能式支持模式。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一线组织能力提升上。通过设立非限定性资助、提供机构核心运营资金、开展领导力培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等方式,助力草根组织和中小型公益机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公益生态系统。
重要方向是探索创新性金融工具。积极稳妥地探索慈善信托、影响力投资、项目相关投资等新型工具,推动金融资本与慈善目的有机结合,实现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联合资助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关键领域,放大慈善资金的社会效用。
二、提升运营效能,在专业化和精细化中实现价值倍增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是实现慈善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基础保障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理事会构成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咨询决策作用。完善投资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等内部制度,确保机构运营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秘书长及专职队伍建设,打造兼具公益情怀和专业能力的职业化团队。
关键环节是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构建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和监测框架,对资助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跟踪与评估。建立基于证据的学习机制,及时总结项目经验,调整资助策略,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定期发布影响力报告,向社会展示资金使用成效。
当务之急是拥抱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捐赠服务、项目管理、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透明度。建设智能化捐助平台,改善捐赠人体验。利用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社会需求,评估项目效果,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三、筑牢信任根基,在全面透明中赢得社会认可
公信力是基金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机构透明化建设,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根本要求是构建全方位信息披露体系。严格执行《慈善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信息公开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的透明度。主动、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社会公开机构基本信息、年度工作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募捐情况、资助项目详情、管理经费支出等关键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重要手段是创新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年度报告等多种渠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达机构工作和项目进展。定期举办开放日、项目实地探访等活动,邀请捐赠人、受益人、媒体和公众代表参与项目评估与监督,构建开放、互信的公共关系。
核心保障是强化伦理规范和自律意识。制定并严格遵守机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确保所有活动符合公益宗旨和职业操守。主动申请参加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以评促建。积极参与行业自律联盟,共同制定和推行更高标准的行业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慈善行业环境。
“十五五”蓝图已经绘就,共同富裕的征程全面开启。基金会作为汇聚社会爱心、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各级各类基金会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勇于自我革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能、筑牢信任根基,实现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深刻转型。唯有如此,才能不负社会重托,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书写下无愧于时代的公益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