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作用发挥 > 详情
返回微笑北京 志愿同行
在“12·5”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前后,全市各部门、各区积极策划开展了20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北京志愿服务的生机活力和“微笑北京”的独特魅力,也为下一步全市加快构建志愿服务“1+4”特色工作格局奠定了基础、营造了氛围。
“1+4”特色工作格局
“1”是指塑造“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4”是立足重大赛会活动、社区(村)治理、专业领域和国际交流四大工作场景,持续提升志愿服务质效。
“1”——塑造“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我市开展了“微笑北京”系列主题活动,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投身城市运行、赛会活动等志愿服务,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用真诚的微笑和无私的奉献为北京绘制了一张最好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志愿者与中国人民的友好。奥运会后,“微笑北京”作为奥运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转化,志愿者由服务奥运转向服务百姓日常生活,在助力提升文明素质、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代赋予了“微笑北京”新的内涵,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微笑北京”品牌影响力,构建以“微笑北京”为统领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4”——立足重大赛会活动、社区(村)治理、专业领域和国际交流四大工作场景,持续提升志愿服务质效。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来自22所高校的大学生,以及招募选拔的企业和社会志愿者们,在88个岗位为中外来宾和观众提供证件发放、信息咨询、路线引导、讲解介绍等暖心服务。服贸会现场,随处可见身着统一小白衫的志愿者们,他们如同GPS一般,脑海中绘制着园区详尽的地图,不仅对展馆位置了如指掌,还熟悉园区内外接驳车的行驶路线。遇到有人寻馆问路时,他们能快速指明最佳路线;想了解展馆特色时,他们能给出不同类型的推荐;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他们会主动上前耐心协助,志愿者们成为了服贸会的“活地图”,参展观众的“小导游”。
首钢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发端于1982年3月成立的首钢团委学雷锋小组,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496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7万小时。数十年来,一代代首钢青年志愿者在国家重大活动、基层社会治理以及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接续奋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庆70周年、服贸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2024年,首钢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发起的“首钢蓝”——重大活动志愿者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24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该项目依托首钢园区,参与北京冬奥会、科幻大会等各类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彰显着首钢的使命与担当。
社区(村)志愿服务。一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村)治理,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志愿服务团体,广大志愿者在充实社区(村)治理力量、丰富治理方式手段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丰台区永善社区是建成较早的老旧小区之一。2007年2月,为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长期存在的难以彻底解决的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成立了永善社区市民劝导队。历经17年发展,劝导队不断为队伍赋予新的时代内核,更名为“永善新时代劝导队”,由横向楼栋包片和纵向协商组成文明养犬、为老助残、安全隐患排查、矛盾调解、议事协商五个功能小组,打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相助、与邻为乐”的永善“好邻居”文化,变被动治理为主动参与,促“劝”为“导”,协助社区党组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东城区赵家楼社区志愿者之家成立于2011年,由居民、辖区企业志愿者以及医师、社工师、律师等专业志愿者组成,目前拥有注册志愿者1408名,累计服务时长57万余小时,2021年,赵家楼社区荣获首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志愿者之家成立以来,致力于传播社区红色爱国文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多样志愿服务,其中“银铃闪耀赵家楼 未来助老幸福行”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4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该项目针对地区居家老人不同需求,通过开展家医健康巡诊、“爱心一餐”配送、助老公益市集等志愿服务,推动乐龄友好社区建设,助力实现老有所依社会目标。
专业志愿服务。近年来,我市注重专业领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在卫生健康、养老助残、语言、法律、心理、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科普、文学艺术、应急救援、互联网、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为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奠定了基础。
北京积水潭医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6年,致力于开展科普宣传、无偿献血、健康义诊等各类志愿服务。其中,“天使陪伴”双工联动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24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该项目招募了700名志愿者的同时,引入了22名社工专业大学生和1名派驻医务社工,为门诊患者、一线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关怀、家教互动等各类志愿服务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支持。
顺义区光明街道裕龙六区是一个人员结构复杂、居民诉求多元化、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小区。2019年,为了解决居民的新老诉求等棘手问题,社区成立了“金钥匙调解工作站”,广泛招募志愿者解决群众诉求。张楠作为一名律师,利用职业专长,从2014年开始义务为居民调解纠纷,“金钥匙调解工作站”成立以后,张楠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多年来,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义务调解社区矛盾纠纷200余件,成功率达100%,是社区居民公认的“金牌调解员”。
我市红十字会深入开展“红十字‘救在身边’行动”,大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和急救知识普及,每年取证培训人数达15万人。2022年,我市红十字军红救援队滴滴公益救援大队成立,选拔了以退役军人为主的救援队员24人,滴滴司机志愿者共228人,全员取得急救员证书,并出色完成了“23·7”强降雨抢险救援任务,用行动诠释了正能量在路上。目前,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全市应急救护培训的重点人群,很多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的车上都放着急救包,穿行于全市街头巷尾,他们是行走的急救员,是城市的参与者,也是城市急救的有生力量。
国际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是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文明使者,更是搭建互动平台的友谊桥梁,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市在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同时,积极招募在京生活学习的外籍人士参与本地志愿服务,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三里屯国际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火到海外的志愿者队伍。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出后,北京街头的外国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在北京生活学习的外籍人士,也想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甚至想为城市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更好地为国际友人提供志愿服务,同时也为外籍人士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三里屯国际志愿服务队成立。服务队已吸纳来自印度、尼泊尔、加纳等国的外籍志愿者达到25人。2024年7月20日,三里屯国际志愿服务小屋正式在三里屯路旁试运营,每个工作日14时至17时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上岗值守,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各类服务。
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志愿服务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全市将加快构建“1+4”特色工作格局,以“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为统领,依托四大场景,吸引动员更多群众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推动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见、时时可享。
来源:“北京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