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8810708
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通知公告 > 详情
返回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征程上,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十五五”时期,面对民生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历史性变化,社会服务机构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以聚焦民生为本、以专业赋能为要,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构建优质普惠民生服务体系的有生力量。
一、坚持需求导向,在服务民生大局中精准定位
社会服务机构的生命力源于对社会需求的精准洞察和有效回应。在“十五五”期间,必须将服务国家民生保障大局作为组织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首要的是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兜底保障功能。要始终将服务目光投向最需要关怀的群体,围绕“一老一小”、残疾人、困难群体等的核心需求,提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在养老领域,大力发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居家上门、智慧养老等多元化服务,助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托育领域,积极兴办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托育机构,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在助残领域,提供专业化康复、托养、就业支持等服务,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
关键的是对接国家战略,拓展服务领域。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延伸,通过开展联合联动、开展对口支援、发展线上服务等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提供社区嵌入式服务,打通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重要的是关注新兴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密切跟踪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迁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型服务需求,如心理健康服务、职业培训、社区营造、家庭顾问等。通过前瞻性布局和创新性探索,培育新的服务增长点,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二、提升专业能力,在追求卓越品质中树立品牌
服务质量是社会服务机构的立身之本。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今天,必须将专业化建设作为核心战略,推动服务从“有”向“优”跨越。
核心在于推动服务标准化、精细化。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内部服务规范和管理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细化服务流程,明确质量要求,实现从服务提供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基础在于加强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完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建立系统性的培训体系,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持续提升从业人员在专业技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支既有仁爱之心又有专业素养的工作队伍。
动力在于拥抱科技实现智能化升级。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服务”,探索远程照护、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服务可及性和精准度。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智慧运营”。
三、深化协同融合,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彰显价值
社会服务机构根植社区、贴近群众,是基层治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必须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实现从单一服务提供者向社区治理参与者的角色升华。
要强化与政府的战略协同。积极、规范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成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可靠伙伴。建立健全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为政策制定提供基层视角。在服务中协助宣传和落实党的民生政策,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要促进与社区的深度融合。将机构服务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设施的功能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培育社区自组织,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通过提供高质量服务,增强社区黏性,营造守望相助、邻里关爱的社区文化。
要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网络。主动加强与基金会、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合作,拓宽资源渠道,探索“公益+市场”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加强与同类机构的交流互鉴,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优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亦是机构所为。”“十五五”时期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关键期,也为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各级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当坚守公益初心,勇担时代责任,以专业铸就品质,以服务温暖社会。唯有持续聚焦民生需求、苦练专业内功、深化协同融合,才能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社会信赖的民生服务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