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最新动态 > 详情

返回
《“十五五”时期社会组织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系列解析第八篇:拥抱数字时代,驱动创新变革——以数字化转型重塑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2025-11-13

  第八篇:拥抱数字时代——以数字化转型重塑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数字革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为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十五五”时期,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效能、拓展影响的关键路径,是社会组织提升服务效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创新突破的战略抉择。

  上一篇围绕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战略定位、培养体系、激励机制、责任伦理四方面,为社会组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指明路径。本期聚焦数字化转型,探讨如何以数字思维重塑发展模式,借技术赋能内部治理、服务创新与资源动员,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认知转型,树立数字化思维新理念

  推动数字化转型,首要的是实现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从战略高度认识数字化的颠覆性意义。

  必须超越“工具论”的局限。数字化不仅仅是购买硬件、使用软件,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要求社会组织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重新思考业务模式、服务流程和组织形态,实现从技术应用向模式创新的根本转变。理事会和机构负责人应成为数字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将数字化战略融入组织发展的顶层设计。

  必须树立“数据驱动”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将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建立规范的数据治理体系,打破部门数据壁垒,让数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共享、自由流动,为精准识别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评估服务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升级。

  必须强化“用户中心”的意识。借鉴互联网思维,将服务对象、捐赠人、志愿者等视为“用户”,深入研究其需求和体验。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与用户的直接、高效、持续互动,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数字化社群关系。

二、聚焦核心场景,推动业务模式系统性重塑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关键在于与业务深度融合,在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产生实效。

  在内部管理上,要实现“智慧运营”。加快建设集成办公协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数字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业务流程在线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推广移动办公,提升协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让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组织动态,实现精准管理和智能决策。

  在公共服务上,要拓展“数字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教育、养老、助残等领域的社会服务机构,可大力发展在线课程、远程诊疗、智慧康养、线上心理咨询等服务,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覆盖范围。环保、科普等组织可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线上体验,提升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在资源动员上,要创新“数字筹资”。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移动支付、网络众筹平台等渠道,开展多元化、场景化的线上募捐。运用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潜在捐赠群体,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劝募。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溯源,让每一笔捐赠的流向清晰可见,增强捐赠信任,打造透明、便捷、有趣的数字公益新生态。

  在会员与志愿者管理上,要构建“数字社群”。社会团体应建立数字会员系统,提供在线入会、缴费、参与活动、获取资讯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志愿者线上管理平台,实现需求发布、人员匹配、服务记录、时长认证、激励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激活会员和志愿者的参与热情,构建活跃的线上社群生态。

三、夯实基础能力,筑牢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夯实基础,久久为功。

  首要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战略与路线图。结合组织规模、业务特点和资源禀赋,明确转型的愿景、目标和优先事项。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可采取“小步快跑、迭代升级”的策略,从痛点明确、见效快的场景入手,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推进,确保转型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核心的是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数字人才。加强对全体员工数字化技能的普及培训,提升数字素养,消除“数字鸿沟”。探索与科技企业、高校建立合作,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弥补自身短板。

  关键的是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中,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不被泄露、滥用,牢牢守住数据安全的底线。

四、应对潜在挑战,确保转型行稳致远

  在拥抱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技术依赖、伦理风险等问题。

  要坚持公平普惠原则。在推进数字化服务的同时,保留并优化传统服务渠道,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不因技术升级而将任何人排除在外。

  要注重技术与价值的平衡。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要确保数字技术的应用始终服务于社会组织的公益使命,防止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确保算法公平、透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十五五”时期,数字浪潮奔涌向前。全国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唯有以开放的心态、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行动,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内部治理和业务创新的方方面面,才能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加灵活、高效、智慧的崭新形象。

  北京知诚社会组织众扶发展促进会

  政策法规研究室

  第1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