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8810708
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最新动态 > 详情
返回
第五篇分类施策:基于社会组织活力与风险的综合评估与差异化监管
随着社会组织数量与类型的日益丰富,“一刀切”的粗放式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精细化治理的要求。它既可能对运作规范、活力充沛的组织造成不必要的行政干扰,又可能对已然“休眠”或风险潜伏的组织监管不足。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社会组织综合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监管策略,成为提升监管效能、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
上一篇探讨了如何通过数据赋能,系统提升对社会组织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本篇将探讨如何通过对社会组织“活力”与“风险”的双维诊断,实现从无差别管理到精准施策的智慧转型。
一、现实诉求:为何必须走向分类施策?
传统监管模式的首要弊端在于资源分配的低效。管理部门面对数量庞大的监管对象,若平均用力,则必然导致对高风险点的关注不足,而对低风险点的过度干预。其结果是,大量行政资源消耗于填报表格、准备迎检等事务性工作中,而真正需要着力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却可能被淹没在繁杂的日常信息里。
常见的管理困境由此产生:一方面,一些内部治理完善、业务活跃、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未能获得应有的政策激励与发展空间,其示范引领作用未能被充分激发;另一方面,少数治理混乱、活动异常,甚至濒临“僵尸化”的社会组织,却未能被及时识别和有效处置,如同“灰犀牛”般潜藏着公信力危机、财务风险乃至社会稳定风险。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社会组织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也对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构成了挑战。
二、框架构建:“活力-风险”二维评估模型
实施分类监管的前提是拥有一套公允、可操作的评估工具。“活力-风险”二维评估模型为此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该模型通过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对社会组织进行立体画像:
1.组织活力维度:此维度衡量社会组织的“健康程度”与“发展能力”。评估指标可包括:
业务活跃度:是否按章程持续开展核心业务活动,项目数量与质量如何。
资源动员能力:会员规模与凝聚力、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及稳定性、专业人才队伍状况。
社会影响力:服务对象满意度、媒体正面曝光度、在相关政策制定或行业标准建设中的参与度。
内部治理效能:理事会等决策机构是否按时规范运作,信息公开是否透明及时。
2.合规风险维度:此维度衡量社会组织的“规范程度”与“潜在威胁”。评估指标可包括:
历史合规记录:年检结论、行政处罚历史、审计问题整改情况。
财务健康状况:资产债务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异常大额资金往来、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
内部治理结构风险:是否存在长期不换届、负责人超龄或任职不规范、重大决策程序缺失等问题。
舆情与信用状况:是否存在经核实的负面舆情、是否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将这两个维度的评估结果相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四象限矩阵,从而将社会组织初步划分为四种类型。
三、策略实施:针对不同类型组织的差异化监管
基于上述分类,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并实施截然不同的监管策略与资源投入方案,实现“一类一策”。
1.高活力-低风险型(“重点培育型”):此类组织是社会组织生态中的优质力量。监管策略应以激励扶持、优先发展为主。具体措施可包括: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评优评先中予以优先考虑;将其优秀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其相关审批备案流程;鼓励其参与行业标准与政策制定。监管方式可侧重于远距离、非接触式的监测,大幅减少现场检查频次,主要依靠其自主报告和信用承诺。
2.中活力-中风险型(“常规监管型”):这是数量可能最为庞大的群体。监管策略应遵循标准程序、适度关注的原则。将其纳入常规的年检、抽查审计等标准化监管程序,确保其运行在正常轨道。管理部门可定期进行风险提示和合规指导,帮助其识别和纠正苗头性问题,促使其向“重点培育型”转化。
3.低活力-高风险型(“整改帮扶型”):此类组织是监管的重点与难点。监管策略必须紧盯严管、重点介入。应立即将其列入重点监管清单,增加随机抽查和专项审计的频次与深度。必要时,应启动行政约谈,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提交详细的整改报告。对于内部治理瘫痪的,应强力督导其启动换届或重组程序;对于业务严重偏离宗旨的,应责令其回归主业。同时,要分析其困境根源,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引,助其“脱困”。
4.低活力-低风险型(“清理退出型”):主要包括长期不开展活动、无法取得联系的“僵尸组织”。监管策略的核心是依法清理、畅通退出。应协同登记管理机关,积极引导其办理注销登记。对无意主动注销且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启动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程序,从而净化社会组织生态,优化整体结构。
四、机制保障:确保分类监管落地生效
为确保分类施策不是停留在纸面,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机制。
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社会组织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应建立周期性的评估机制(如结合年检每年微调,每2-3年全面复评),根据其最新发展状况动态调整其分类,确保监管策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分类评估应尽可能依托信息化平台,整合年检、财务、奖惩、舆情等多源数据,通过算法模型进行初步分类,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与效率。
资源的精准匹配机制:管理部门的内部工作安排、人力配置应与监管对象的分类结果相挂钩,确保将最精锐的力量部署在风险最高、最需关注的领域,实现监管投入的边际效益最大化。
总之,从“一刀切”到“分类施策”,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活力-风险”二维评估模型,并据此实施精细化的差异化监管,管理部门能够真正实现“放得开、管得住”的有机统一,既能有效防范风险,又能充分激发活力,最终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的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
本文作为系列探讨之一,旨在梳理当前社会组织管理领域的若干思考,以期抛砖引玉。文中观点基于公开政策与研究提出,仅为一家之言,未必周全。我们深知实践工作复杂深邃,各地、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衷心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与社会组织实务工作者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您的真知灼见,将帮助我们持续完善认知,共同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北京知诚社会组织众扶发展促进会
政策法规研究室
第195期